找大学

22考研择校好不好,99%的因素都在这

06-22 00:00

  选择需要能够结合自身,合理的择校选专业,为自己“量身定制”选择一个即不好高骛远、也不保守并且能够始终刺激、激励自己鸡血满满、全力为之奋斗的学校,加上不懈的努力,便能走向成功。

  一、择校“384”法则:

  择校“三大陷阱”要当心

  择校有三大陷阱是同学们最容易踩进去的:单纯靠看排行榜断定学科实力;看分数判断考试难度;听老师、同学只言片语做出考试决策。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在报考时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将它报考学校的优势领域和老师的主要研究方向相结合,这样才是正确的“择校之道”。同学们需要关注学校近年来的分数线,但要注意避免一个误区:考分高的学校难考,考分低的学校就**。这是每个学校考题不一样,老师批改标准不一还有地区压分等等。近几年考试经常变动,通过咨询朋友和老师来了解学校的信息不一定是最新最全的,择校信息一定要看最新的情况。学弟学妹们可以关注学校官网、公众号、微博等等账号,保证自己能第一时间收集相关信息。

  二、择校“八个数据”要留心:

  考研,从某个角度来讲也是考研党之间的信息之战,有些人善于利用网络、人脉等资源搜集各种各样的信息,当然相对来说这些人的考研之路要顺畅许多。

  三、计划招生人数

  这条信息一般在招生院校公布的招生简章或者专业目录里面有说明。我们通常认为招生人数和录取几率成正比。一些特别热门的专业,如果不知道具体招生人数,很可能从报名的那一刻起已经注定失败。所以计划招生人数是非常关键的,包括推免生招生人数。除了通过招生简章或者专业目录来看,还可以通过录取名单来确定,不过每个学校不同专业录取的批次数可能不同,所以需要你下功夫做好统计。为了保险起见,最好能看看往年的数据。

  四、报考人数

  这是一个比较关键的信息,从中可以大致看出你的竞争对手到底有多少。也可以反映这个专业的报考热度,竞争力的大小。但是这一数据可能只有部分学校对外公布,并且官网上面可以查到详细的报录比例。有的高校特别是名校热门专业报考人数非常多,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实力建议不要报考。

  五、实际录取人数

  每年在4-7月份,是当年研究生招生录取的时间段,包括复试、调剂、拟录取名单的发布等等,各大高校研究生院官网或者是院系官网都会公布当年的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这段时间也是下一届考研同学搜集信息的黄金时间。通过实际录取人数我们能得知这个专业在往年到底录取多少人,再结合专业目录公布的招生名额,可以判断出该专业去年的招生报考录取情况。有一点要注意,有些高校个别专业实际录取人数多于招生人数。所以要分析下目标院校有没有扩招的传统。

  六、报录比

  录取人数除以报考人数就是该专业报录比。这一数据直接反映出某专业的火爆程度。有很多名校的热门专业报录比达到10:1,甚至20:1。这反映的是名校热门专业的真实考情。竞争如此激烈,同志还需努力。

  七、推免人数

  有些名校热门专业每年的推免名额可能会占到当年招生人数的一半左右,那么留给统考生的名额就很少,考研竞争激烈,难度加大。因此报考前一定要清楚报考专业的推免人数,以作参考。

  八、复试分数线

  复试线是区分校线和院线的,这点一定要注意。会有某一学校多个学院开设同一个专业的情况,这时候各学院的院线应该会不同。而学校通常会给出各院的最低复试院线。这个一定不要混淆。

  九、复试比例

  复试比是指,计划招收人数和进入复试人数的比例。教育部规定最低的复试比例为1:1.2,这就意味着,如果录取10人,就会有12人进入复试,有两个同学注定要当炮灰。有的学校复试比会高达1:1.5,甚至1:2,1:10的也是有存在的。复试比例如果偏高,就能说明两个问题:一,复试线的参考价值降低;二,复试竞争激烈、风险更大。

  十、最终成绩计算方式

  这个数据用于分析出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权重。初试成绩会占到总成绩70%、50%的都有,甚至有仅占30%和20%的,这可以帮我们明确努力的方向。

  十一、择校“四大梯度”要留心

  实事求是的选择,成功率自然是最高的。可是最难的、最令人纠结的也是做选择,尤其是把所有主动权交在自己手里的时候,太多的不确定性导致我们不敢做决定,甚至逃避做选择,比如对于择校这件事来说,有些同学干脆就随大流,室友把一切信息搜集对比之后,定下目标,然后就报考同一所学校。所以,对于选学校这件事,一定要慎重。很多过来人都说选择大于努力,就某种程度来说,从一开始你的选择就开始影响你考研的成败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