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中国保险教育论坛日前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举办。本届论坛共设保险人才培养与发展、人寿与健康保险、非寿险、精算与风险管理、社会保障与政策性保险、保险综合等六个学术专场。
记者从保险人才培养与发展学术专场中了解到,目前全国开办保险本科专业的院校已有近百所。那么,保险专业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需要学生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
保险专业起源于金融专业
一说起“保险”,不少人会自然地想到这样一幅画面:一位穿着西装、打着领带、拎着公文包的保险推销员在滔滔不绝地向人们讲述着保险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保险业务人才的认识不够全面。实际上,保险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去年世界500强企业里,以保险业务为核心的企业就有43家。而保险业务除了保险营销、销售之外,还包括市场开发、产品设计、保险精算、展业、承保、客户服务、理赔等有关保险业务。这些工作岗位,都需要具备保险专业知识的毕业生。
保险是一种将不确定性的风险损失转化为一种确定性的保费支付,从而实现风险的转移并达到损失分担的一种机制。学者们普遍认同,保险是一种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和制度安排。
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通常被称为现代金融业的三大支柱。从保险专业的发展来看,各高校开设的保险专业一般都起源于金融学专业。在开办保险专业的近百所院校中,目前已有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上海金融学院4所院校设置了专门的保险学院。其他综合性大学一般将保险专业设置在经济学院或经济管理学院下面。财经类院校的保险专业几乎都设置在金融学院或财政金融学院,与金融学、投资学、财政学并列。还有一些高校,没有开设专门的保险专业,但在金融学专业里设置了保险方向。
保险专业主要培养从事保险及相关行业实际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核心课程包括货币银行学、公司财务、财政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财产保险学、人身保险学、保险法、保险经营与管理、保险精算、保险会计与财务等。
行业人才缺口大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委托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4所大学举办保险专业。近30年来,各高校自主发展保险专业。目前,每年从高校毕业的保险专业大学生有3000—4000人。然而,我国保险业每年大约需要3万名保险专业毕业生。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数量严重不足。
据统计,早在2003年,每10万人口拥有保险从业人员的数量,美国为1357人,日本为331人,而中国在2010年还不足300人。我国国内保险从业人口总量偏小。有数据表明,目前市场主体大量增加,各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对人才需求急剧增加,我国国内保险业人才储备的供需比例约为1∶4,就北京市场而言,保险人才缺口就有十多万。
据前程无忧网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1月至5月,保险业在北京的招聘需求最旺盛。2010年《福布斯》亚洲企业人才调查显示,保险承保(核保)人员和保险理赔人员排在十大急需人才类的第6位和第8位。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保险系主任许飞琼在论坛中介绍,目前,保险行业中,高层次人才比例偏低。整个行业的营销人员中,拥有大专以上文凭的人员不到30%。
综合素质强的复合人才受欢迎
目前,保险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保险监管机构、银行与证券部门或其他大中型企业风险管理部门和相关咨询服务部门等。
保险从业人员在人才结构方面主要包括营销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三类。不同层次的人员需要不同的学历和专业背景。如在保险营销第一线,需要的是掌握了保险专业知识与营销技能的人才,他们的学历不一定要求很高,但营销技能必须专长。而设计优质的保险产品,就需要具有较高学历背景的专业技术人员。保险经营管理人员则需要学历较高并具备战略眼光、商业才能的专业人才。
保险业在未来较长一个时期依然会人才短缺,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以及优秀营销人才仍然是稀缺资源。许飞琼认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综合知识与专业技能的高级复合人才将直接决定着一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陈文辉认为,未来保险专业学生应当是综合素质较强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仅要懂得保险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相应的金融知识、证券知识、社会保障专业知识及技能,并兼备宏观经济、法律、财会等相关知识。这样的学生才能保有较大的发展后劲儿。另外,保险专业学生的专业性应该更强一些,如现在精算专业人才就很抢手。
此外,保险专业的学生还要具有市场和营销方面的经历,因为要成长为一个合格的高管,必须要有一定的营销管理经验。
部分开设保险专业的高校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上海金融学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