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大学

美国前50大学在中国的招生,相当于三所“985大学”

09-19 00:01

  日前,上海纽约大学举行迎新活动,中国驻美大使秦刚通过视频,向上海纽约大学师生发表致辞。

  秦刚大使在致辞中表示:“人文交流日益成为打通国家边界、跨越文化差异、促进民心的桥梁,也是国与国关系深化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中美教育交流,鼓励双向留学,深化高校合作。”


  在过去几年,中美关系笼罩上一层阴云,很多留学生都有切身的体会。

  秦刚大使在上海纽约大学的致辞,坚定重申“支持中美教育交流”、“鼓励双向留学”,再次鲜明表达官方态度,坚定了很多留学生的信心!

  美国前50大学在中国的招生,相当于三所“985大学”

  随着大学秋季开学,很多学校陆续公布了新生数据。中美关系动荡下的中国留学生的数据尤其引人关注。

  近日,中国人熟悉的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公布了2021年秋季新生数据,其中2021年秋季注册入读UIUC的中国本科生2643人,中国研究生2747人,总计5390人。中国学生占到UIUC国际学生总人数11474人的一半,仍旧是绝对的最大海外生源。

  我们统计汇总了UIUC过去五年的中国学生和国际学生的总数,可以看到,疫情对留学的影响十分有限,UIUC每年中国学生基本稳定在5000-6000人之间。


  UIUC规模大,招收中国学生较多,同时学校教育质量好。对于国内高考独木桥“内卷”之下——从而“溢出”选择海外读大学的中国学生而言,UIUC具有很大的样本意义。

  从上面的数据不难发现,UIUC每年招收的中国本科(本科总人数除以四年)大约在700-800人。而UIUC校方刚刚发布的数据,2021年秋季入学本科新生总人数为8303人。


  那么其他美国大学招收多少中国本科学生?实际上,美国其它大学很少有像UIUC这样公布具体每个国家学生数量的,一般只会公布一个国际学生的总人数。

  在官方数据的缺失下,小编统计了美国排名前50大学(点击查看美国大学排名)中的学生规模和国际学生数量,其中大约有15所大学与UIUC学生总人数和国际学生总人数接近。

  这些学校包括普渡大学、东北大学、波士顿大学、宾州州立大学、华盛顿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加州大学多个分校(伯克利/洛杉矶分校/圣地亚哥)、纽约大学、密歇根大学、北卡大学、俄亥俄州立等。

  而另一些学校,包括哈佛、耶鲁、斯坦福等名校,本身本科招生规模量少,招收中国学生数量极少。比如MIT,官方公布数据中,每年中国新生仅有10人左右。

  以上总体估算下来,每年入读美国前50大学的中国本科新生约在12000-15000人左右。


  当然,中国学生入读美国大学,除了数量之外,大家更关心“质量”,是美国的名牌大学,还是“野鸡大学”。

  全球大学排名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在全球大学排名前100所的大学中,有近50所来自美国,其中包括UIUC这样的大学;而中国仅有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几所入围前100。

  另外,上海交通大学与密歇根大学合作,浙江大学与UIUC合作开设本科学业,也可以从侧面看出这些学校在合作伙伴选择上,也是评估了彼此的分量。

  所以,中国每年12000-15000名高中毕业生前往美国前50大学就读,以中国普通高校每年4000-5000名大一新生的体量计算,这相当于3所国内“985”级别的学生生源。

  而如果统计全球的知名大学,中国学生选择海外留学的,毫无疑问是更多了。

  教育这笔帐怎么算?

  最近,随着教育“双减”政策的落地,教育问题再度成为社会热点问题。

  在中国高校——尤其是中国优质高校“总量”控制的情况下,“金字塔型”的竞争格局始终没有变化。每个家庭都会为孩子创造条件,尽量往“金字塔”的顶端走。


  在这种情况下,从“内卷”到“溢出”,即便当下疫情,也出现了“上海浦东机场千米长队”留学生家长送行的局面。

  据美国OpenDoor的报告,2019/2020年度(疫情前2019年秋季入学数据),中国共有148160人本科生就读美国大学,其中每年新入读的学生近4万人。


  当然,留学海外名牌大学,一是要考的上,二是要有经济能力。哈佛、斯坦福等美国私立精英大学学费极其昂贵,每年高达6-7万美元。一大半美国人也是无法承受的。

  相比之下,UIUC等公立大学学费还是“便宜”很多。

  本年度UIUC的国际学生学费在34,316-39,410美元之间(不同学院学费会有差异),折合人人民币在22-25万之间,相当于美国私立大学学费的一半。如果算上生活费,UIUC校方估算每个国际学生一年花费50,850-55,944,折合人民币在32-36万元之间。


  这笔帐怎么算,是不是值得时间、精力和经济上的付出?这笔帐不同的家庭会有不同的算法,结果也会有很大的不一样。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不管社会环境怎么变化,每个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只会更加重视,而不会减弱。与此同时,对于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道路的选择,也将更加多元和个性化!

相关阅读